摘要: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下面是趣元素小编收集整理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接下来分享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
1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
(1)实力上的差距
在
双方争取制海权的 黄海海战中,清军以劣势兵力(清军3000吨以上军舰两艘,3000吨以下军舰10艘,日军3000吨以上军舰8艘,3000吨以下军舰4艘)迎击日军。受限于 军舰制造时的 技术条件,北洋军舰有 效射击距离不超过 3000米,而装备了 新式测距仪的 日本军舰吉野,有 效射程可以达到5000米。日军还装备了 新式的 速射炮。(2)缺乏战略远见
日本在
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 封建的 武士道精神结合在 一起,极具扩张性和 掠夺性。侵略并战胜中国,是 近代日本的 既定国策。日本战时大本营在 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 海陆军统筹兼顾的 “作战大方针”。其战略目标是 在 中国直隶平原与 清军进行主力决战,打败清军,压迫清朝屈服。中国方面,战前则没有
明确的 战略方针和 作战计划。由于 统治集团主战、主和 意见分歧,相互掣肘,事先既未组成专门的 作战指挥机构,更无统筹全局的 战略指导。(3)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
在
近代战争中,掌握制海权非常重要。所 谓制海权,简单地 说就是 能使自己一方在 一定的 海域自由航行而使敌方不能自由航行。能否掌握制海权取决于 海军的 实力和正确的 战略。甲午战争的 制海权主要指黄海海域。黄海关系到三个半岛,即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 海上交通,所 以黄海的 制海权至关重要。(4)党派争斗
为了
限制李鸿章在 甲午战争时期的 权利,清流派奏请光绪帝,调来了 和 李鸿章有 矛盾的 李秉衡出任山东巡抚。李秉衡,辽宁人,和 翁同龢是 挚友,亦属于清流言官,甲午战争时期,处处和 李鸿章作对,各种奇葩的 借口不发援军,以至于 刘公岛成为一座孤岛,在 经历了 悲壮的 抵抗后,最 终陷落。2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影响
(1)中国
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
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 洋务运动的 失败,取得的 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 ,打破了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 追求。割地 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 列强侵华进入了 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 中国的 半殖民地 化,中国的国际地 位急剧下降。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 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 维新变法运动和 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 斗争高涨,如 义和 团运动。(2)远东
日本得到巨额赔款和
台湾等 战略要地 ,不仅促进了 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 便利了 日本对远东地 区的 进一步侵略扩张,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 新兴资本主义强国。另外,日本为了 对抗俄国,湔雪三国干涉之耻,一方面提出“卧薪尝胆”的 口号,重新开启十年扩军计划;另一方面促成了 “英日同盟”的 形成,开始了 东亚地 区新一轮的 争霸。对远东局势来说,《马关条约》掀起了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 狂潮,加剧了 帝国主义列强在 远东的 争夺,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明显地 反映了 列强在 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 相互争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