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活字印刷术:印刷业的颠覆性革命,下面是趣元素小编收集整理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宋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平民毕昇发明了胶泥(黏土)活字印刷术,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术。
活字印刷术被英国人李约瑟称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盛赞其为世界文明作出的突出贡献。
相比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大大提高了
不同种类印刷品的 生产效率,是 印刷史上一次重要的 革命,对世界文化的 发展、传播和 交流起到了 关键的 推动作用。比如
与 宋朝并立的 西夏国,它吸收到周边文明的 先进文化和 技术革新,利用活字印刷术出版了 大量佛教经典,世界现存最 早的 活字印刷品就是 1103年的 西夏文《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敦煌出土了
同时代的 回鹘木活字以及蒙古文木活字,这说明毕昇发明活字后不久,这一技术已经西传至西夏和 回鹘的 广大地 区,即今天的 宁夏、甘肃、内蒙和 新疆等地 。且 回鹘文活字以音节为单位,蕴含了 西方字母活字形成的 基本原理。此外,印刷术向
东扩散。高丽从中国引进了 活字印刷术,在 1234年使用铜活字印刷了 《详定古今礼文》。16世纪末,日本用活字刊行了 《古文孝经》、《劝学文》等 作品。15世纪的
西方,德国人古腾堡发明了 活字印刷术,这一技术在 欧洲广泛传播,并在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 事件中扮演了 重要角色,同时推进了 印刷工业化进程,对现代世界文明有 巨大影响。有 些学者 认为,古腾堡十分可能受到了 中国印刷技术的 影响。那么,这项伟大发明是如何出现的呢?
首先,雕版印刷是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 基础。唐朝868年印制的 《金刚经》说明,至迟在 这时,雕版印刷术已经得到应用。雕版印刷改变了
过 去人工抄写书籍的 方式,提高了 印书效率,一个印工一天可印1500~2000张,一块印板可连印上万次。883年,唐朝的 成都书肆出现了 一些“阴阳、杂记、占梦、相宅、九宫、五纬之流”的 书,以及“字书小学”,“率皆雕版印纸”。这时,雕版印刷术已经是 唐朝民众普及文化的 重要媒介。宋代雕版印刷更加发达,日臻完善,已知的
雕版印刷品就有 七百多种,且 数量十分可观。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成都雕刊了全部《大藏经》,费时长达二十二年,雕版达十三万块之多,是 雕版印刷出现以来规模最 大的 一部书。北宋国子监,大印经史书籍,光刻版就有
十多万块。可见当时印刷业规模之大。因此,即使活字印刷术被发明后,雕版印刷仍然 被中国社会普遍采用。不过
,雕版印刷的 缺点也 逐渐暴露。第一,木质雕版并不耐用,需要经常更换,限制了 印书数量。第二,雕刻时一旦出错,整块板都不能使用,工时成本较高。第三,印刷大部头的 书籍时,雕版数量会急剧增加,既不便保存,也 不便使用。另外,宋代民间印刷业的
兴盛,给毕昇提供了 资金和技术积累。在 宋朝,家家都可以刻印书籍。而宋代的 书籍作为一种广泛流通的 商品,促进了 民间出版社——书坊的 发展。激烈的 市场竞争之下,其刊印质量相当精美。沈括在
《梦溪笔谈》中记载毕昇为“布衣”,虽然 无法考证具体身份。但 毕昇必然 与印刷工坊有 着直接的 联系,极有 可能为熟练的 工匠或书坊坊主。毕昇靠着自身的技术积累和不断钻研,最终研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
《梦溪笔谈》里面详细记载了胶泥活字的制作方法。
首先,将胶泥做成四方长柱体,其中一面刻字,再用火烧硬,一个活字就做好了
。排版时,要先备一块铁板,在 铁板上铺上松脂、蜡、纸灰等 的 混合物,铁板四周圈一个铁框。在
铁框内摆放做好的 活字印,摆满后为一版。然后用火烤,混合物熔化后,趁热用平板在 活字上压一下,使字面平整,一块活字印刷板就做好了 。其次,在
印刷时会使用两块铁板,一块用来印刷,一块用来排字,交替使用以提高效率。类似“之”“也 ”的 常用字会多印几块,防止一版内多次重复使用。遇到生僻字时,就随刻随用。这些活字在 不用的 时候会放进小木格储存,并贴上标签分类,便于快速分拣使用。最后,只要涂满油墨便可以印刷了。
但
此时的 活字印刷术还有 许多缺陷,比如 松脂成本高昂,印刷工人需要识字等 等 限制,没有 得到广泛应用,而是 停留在 了 技术层面上。因此,活字印刷术继续革新、完善。主要有 以下两个方面:一,木活字的发展与应用,使印刷术进一步发展。
《梦溪笔谈》提到,毕昇尝试制木活字,但
由于 木头纹理分明,遇水膨胀后便高低不平,难以使用,最 终放弃。不过 ,木活字却在 西夏和 回鹘先后得到了 应用。1908年,敦煌出土了1014枚12世纪的 回鹘文木活字,将活字印刷提升到了 字母活字的 新层面。元代农学家王祯,也
成功地 使用了 木活字。他 在 编写《农书》时,详细记述了 木制活字的 制作方法,并在 1299年成功印刷了 六万字的 《旌德县志》,用不到一个月的 时间印刷了 100部,可见效率之高。清代也
出现了 大规模使用木活字印刷的 现象。比如,乾隆年间组织印刷的 《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是 历史上制造木活字最 多、印书量最 大的 一次。这引起民间模仿的 高潮,清人程伟元便用木活字印刷了 《红楼梦》一书。此外,还有 道光年间的 《学海类编》、嘉庆年间的 《续资治通鉴长编》等 都应用了 木制活字。木活字印刷,成为清代中、后期主要的印刷方法之一。清代的泥活字印刷不是主流,但也较为常见。
二,金属活字的发展与应用,标志印刷术的成熟。
南宋时期,已经出现了
铜制活字来印刷货币会子。金代在 1154年也 开始印铜版宝钞,因此金代在 此时就有 铜活字。元代王祯也 提到南宋有 人“铸锡作字”,且 元、明两代都延续了 用铜活字印刷宝钞的 习惯。明清时期,出现了更为广泛的金属活字印刷。
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年),江苏无锡印书家华隧用铜活字排印书籍千余卷。台北中央图书馆所
藏的 1490年华燧铜活字《宋诸臣奏议》是 中国现存最 早的 全金属活字印刷品。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年),出现了铜活字排印的《太平御览》1000卷。明代的
《宋诸臣奏议》、《渭南文集》、《石湖居士集》、《曹子建集》、《蔡中郎文集》、《吴中水利通志》、《唐人集》、《玉台新咏》等 ,都是 十分珍贵的 明代铜活字本。清朝康、雍年间则由政府的
印刷出版机构——武英殿,直接组织用铜活字排印《古今图书集成》。此书总数有 一万余卷,五千余册,达1.6亿字,规模浩大可谓史无前例。而其中的 铜活字,中间也 有 小孔,用铁丝贯穿,和元代王祯所 述宋代锡活字中有 小孔一脉相承。不过,从宋代出现一直延续到清代中期,历经几个世纪的发展,活字印刷为何没有成为市场上的主流呢?
第一,活字印刷在
宋代是 新兴的技术,在 制作工艺上没有 雕版印刷完善。由于 一字一刻,经常出现活字大小不一,笔迹不同的 情况。活字磨损后,排版的 间距也 会出现变化,这样印刷品不够整洁。第二,汉字的
形态数量过 于 庞大。汉字总数有 10多万,即使常用汉字也有 3000-5000个。要印一部书,会用到几万到十几万个活字。在 当时的 技术条件下,这样的 工程量也 是 惊人的 。而欧洲的 拼音文字体系,只需数十种字母便可应用。因此,只用了 半个世纪,古登堡的 活字印刷术就在 整个欧洲得到了 普遍应用。第三,古代传统的审美观和相对保守的思维惯性。
时人眼中,雕版是
书法艺术的 载体。汉字的撇、钩、竖、捺,时而交叉,时而呼应,笔画之间,起承转合,承载了 人们的 审美追求。雕版书籍排行整齐, 字体结构美观。人们习惯了 用艺术品的 眼光来看待印刷品,并加以收藏。对于追求汉字行文灵秀飘逸的 中国人来说,活字印刷品就显得粗糙许多。不少文人雅士认为雕版印刷是 正统,活字印刷是 不入流的 。最终在晚清时期,西方成熟的活字印刷工艺反向输入到中国境内。
英国的
传教士撒母耳·台约尔在 1827年至1835年间,研究设计了 价廉物美的 金属活字,并第一次成功印刷了 汉字圣经。1839年,另一名英国传教士理雅各,将马六甲英华书院及其印书厂的汉文活字和 印刷机器迁往香港。这成为西方人铸造的 中文铅字传入中国之始。今天,活字印刷术的
发明已逾千年,印刷工业进入了 电子控制和 自动化的 时期,而计算机的应用更是 将人类带入数字印刷的 新时代。人们在 印刷技术的 革命中迎来了 新一次的 信息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