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俄国十月革命,又称红色十月、十月起义、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或布尔什维克革命,获胜的苏联红军一方称之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是1917年俄国革命中第二个、也是最后的重要阶段。因发生在俄历(儒略历)1917年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故称“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以列宁为领导的
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 在地 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 临时政府,建立了 苏维埃政权。革命推翻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
资产阶级俄国临时政府(俄罗斯共和 国),为1918年—1920年的苏俄内战和 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 国联盟的 成立奠定开端。十月革命的 胜利开创人类历史的 新纪元,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殖民地 和 半殖民地 的 民族解放运动开辟胜利前进的道路。背景
1703年5月27日,于
兔子岛上举行了 隆重的 圣彼得堡奠基仪式;彼得大帝首先在 涅瓦河三角洲的兔子岛上修建了 彼得保罗要塞,驻重兵把守,以防御瑞典军队的 进攻,后扩建为城;至此,波罗的 海出海口从此纳入俄罗斯帝国版图,彼得大帝在 圣彼得堡创建了 波罗的 海舰队,使俄罗斯帝国在 历史上第一次拥有 了自己的 海军。1712年,俄罗斯帝国将首都从莫斯科迁到圣彼得堡定都200多年,直到1914年,这一时期一直叫圣彼得堡。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时俄罗斯帝国同德国是
敌对国,因为圣彼得堡的 “堡”字是 源自德语发音,当局决定把城市改名叫彼得格勒。1924年逝世后,为了纪念,城市改名为列宁格勒,“格勒”在俄语中为城市的意思。
1991年9月6日,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颁布法令宣布列宁格勒恢复圣彼得堡旧名。
1992年1月,为了
给城市重新命名,圣彼得堡市又 举行了 一次全民投票。结果,大多数人赞同改回圣彼得堡老名。这样做,一是 为了 纪念彼得大帝,同时,也标志着 苏联时代的 结束。沙皇时期
1907年起彼得·斯托雷平上台执政,政治上依靠铁
腕政策维护沙皇私有财产遭受损害,社会不满度急剧上升。
由于
当时俄国皇后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是德国人(黑森和 莱茵大公国阿历克丝郡主),战争期间曾向 前线发了 一封电报要求皇帝宣布停战,加上皇后派中坚人物拉斯普廷也 在 1914年极力反对俄国同德国开战,结果俄国参与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德的 一系列军事失败,使皇后派被国内各方指控为德国间谍,皇后也 被称为df(实际上二者 都无任何确凿证据)。这导致罗曼诺夫 皇室成为众矢之的,彻底摧毁了 沙皇“小父亲”的 形象,这个形象在 俄国百姓的 心目中保持了 几百年。1916年12月29日(俄历12月16日),拉斯普廷被暗杀,暗杀者
包括尤苏波夫 亲王、皇族成员德米特里·巴甫洛维奇·罗曼诺夫 大公、俄罗斯杜马右翼议员普利什凯维奇、尤苏波夫 的 密友苏霍金大尉。这场暗杀事件使俄国国内各方矛盾表面化。1917年,拉斯普廷死亡不到一个月,社会民主工党率先在
首都彼得格勒策划了 反帝国主义战争示威运动,要求停止战争,运动接着 扩展到莫斯科、巴库等 大城市,获得了 反战者 的 支持。3月8日,彼得格勒爆发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下台,罗曼诺夫 王朝灭亡,俄罗斯帝国政权瓦解。二月革命时期
在
1917年3月二月革命中,工人和 士兵是 反对沙皇的 主力军,大地 主和 资产阶级因拒绝暴力而没有 领导这场令他 们惊恐的 暴力革命。胜利后,便由工人和 士兵组织了 自己的 领导机构——苏维埃,并由士兵苏维埃掌握了 首都的 主要武装力量。俄历3月2日沙皇退位后,国家机关的 要害部门都掌握在 苏维埃手中。1917年11月7日下午,冬宫被包围两个政权同时在
首都并存,是 因一战俄军失利和 工兵起义推翻沙皇从而武装了 苏维埃才最 终形成的 。[8]政权并存-七月事变
二月革命后,俄国存在
着 三股主要的 政治力量:一个是 以立宪民主党为政治代表的资产阶级;一个是 以几个小资产阶级政党控制的 苏维埃;另一个是 以布尔什维克为首的 几个较小的革命派社会主义政党。(以下布尔什维克简称布党,孟什维克简称孟党,社会革命党简称社党)而小资产阶级政党的终局就是根据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而来。
俄历2月27日二月革命胜利的
当天,主要由孟党和 社党两党联合召开了 首都苏维埃代表大会,绝大多数代表都是 由两党所 委派。布党在其中成为少数派的主要原因是:
一,俄国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小资产阶级最多;
二,一战期间,城市市民中大批老城市工人被征调到了前线;
三,战争镇压,致使多数布党领导人还在监狱或被流放;
四,布党的工人、士兵正在同沙皇的军警作战而不能参会;
五,布党长期地下工作,缺乏参与普选的合法选举的经验。
退位当天,资产阶级与
苏维埃达成协议,第一届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且资产阶级掌握临时政府的所 有 主要部门。政府成立后发生政权危机,于
是企图通过战争来摆脱危机。但 军事冒险遭到惨败。激起了 人民的 愤怒,特别是 士兵。7月3日,工兵们进行街头示威,示威即将激化的 时候,布党紧急做出劝阻,但起义还是 发动了 。布党又决定于 第二天进行和 平示威,使游行成为和 平有 组织的 运动。自推翻王权后,布党就主张两个政权并存,实际上在
由苏维埃起着 主导作用的有 利条件下,可以和 平地 消除与 资产阶级妥协的 幻想。这不能改变农民的小资性。但 会及时促使农民离开资产阶级并同工人联合起来。这是 布党对革命可能和 平过渡的一个基本认识。7月4日,和
平示威在 布党的 组织下,高呼“一切权力归苏维埃!”,大量彼得格勒工兵参加了 游行。当日下午,临时政府进行镇压,宣布首都戒严,解除工人武装,封闭《真理报》并通缉列宁。这就是 著名的 七月事变。粉碎叛乱-时机成熟
七月事变把小资产阶级推向
了 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为保权,调和 矛盾,推举小资政党社党人克伦斯基出任总理。但 无力解决工兵农强烈要求的 “和 平、土地 和 面包”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八月底,俄军最
高总司令、沙皇将军科尔尼洛夫 发动了 一起反革命。目的是 要消灭革命力量,解散苏维埃,建立fd的军事独裁,准备恢复君主制。俄历8月25日叛乱开始。叛军攻向首都,首都内fd组织也
准备叛乱。布党是 反对叛乱斗争的 领导组织者 。三天内有 大量工人参加赤卫队。叛军受阻,内部瓦解。8月31日,叛乱平息。在 群众压力下,临时政府被迫下令逮捕科尔尼洛夫 及其同伙,交付法庭。临时政府暂时保住了,但其威信已被严重损害,加重了小资产阶级政党政权的信任危机。[8]
在
芬兰的 赫尔辛基,列宁主张,党的 全部领导力量必须集中在 工厂和 兵营,并为此草拟计划。他 主张工人,海军和 陆军配合起来,首先占领基础设施。最 坚决的分子当成立小队去占领最 重要的 据点。最 优秀的队伍去占领中枢机关。握住起义的 适当时机。列宁一再坚持鼓动立刻发动武装起义。1917年10月的
一夜,布党中委会在彼得格勒召开秘会,列宁出席,为统一布尔什维克的 思想,有 效地领导将来的武装起义。起义由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原本一切顺利。但
有 两位委员强烈反对。第二天,季诺维耶夫 和 加米涅夫 在 公报上泄露了布党准备起义的 全部信息,在 这成败攸关的 时刻,他 们出卖了 自己的 组织和 同志。列宁强烈地批评了他们。
列宁没有
胆怯,起义仍将举行,地 点设在 彼得格勒的 斯莫尔尼宫。在 彼得格勒所 有 工厂的两万余工人赤卫队全副武装,他 们等 待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出开始起义的 一声号令。过程
“二月革命”及两个政权并存→列宁的
《四月提纲》→“七月事变”→粉碎叛乱,革命时机成熟→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其他 起义→“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二大”,苏维埃政权的 建立。七月事变成为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
终结点,资产阶级已经举起了 cd,和 平过 渡的 通道已经被关闭,自此政权基本上已经转到反革命的 临时政府手中,苏维埃成了 它的 一个软弱无力的 附属品,革命和 平发展的 可能性不复存在 。临时政府得到了布党要起义的消息。他们仇恨害怕得要命,疯狂地纠集力量。
根据列宁的指示,布党决定提前起义。彼得格勒工兵,已转到布党的领导下,托洛茨基负责起义总指挥。
临时政府是不会罢手的,他们准备封闭桥梁。但很快他们的努力就被赤卫队员破坏了。
列宁得知后,没说一句话,迅速掏出了
假发,穿了 件大衣,急匆匆地走出大门。交通委员拉希亚跟随着 列宁。上了 电车,朝车场开去。下了 车后,突然 两个士官生骑在 马上冲他 们叫道:“通行证!”他 们没在 意列宁扮成的 老头,他 迅速离开。拉希亚拖时间让他 走远,之后士官生并没有伤害拉希亚。“谢谢!”列宁简短地说了一句。
斯莫尔尼宫内集合了
大量武装的 工兵。列宁盼望已久的时刻即将到来了 。他 走进去,摘下帽子,同时摘下假发。大家认出了他 ,非常高兴!好像力量、胆量和 列宁一起来了 。联络员进来领取了指示。命令是:
占领电报局、电话局、火车站、桥梁,占领政府的所有机关。
“赤卫队,集合!”在
斯莫尔尼宫的 场地 上,口令立时如 雷贯耳。火堆在 燃烧,满载着 武装工人的 卡车向 前开去,消失在 10月的夜色之中。士兵和 水兵也 出发了 。起义爆发
儒略历10月24日至25日(公历1917年11月6日至7日)夜里,像久蓄能量的
火山,伟大的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了 ![10]10月25日晚九时,列宁领导赤卫队员、士兵和
民众包围了 临时政府的所 在 地 ——冬宫,并于 次日凌晨两点占领之。根据前苏联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起义成功的
士兵用炮轰击冬宫,而且 在 冬宫发生了 激烈的 武装冲突。而苏联解体之后研究资料表明,当晚在 冬宫附近并未发生武装冲突,守卫冬宫的 仅有 一个妇女营和 一个士官生营,在人群的 冲击之下很快就投降了 。冬宫的 防卫长官帕里琴斯基自己打开了 冬宫大门,并把他们带到了 临时政府部长们正在 开会的 地 方。而阿芙乐尔巡洋舰正在 大修,没有 装弹也 没有 人员。被临时任命的 阿芙乐尔号的 政委别雷舍夫 仅仅向 冬宫打了 几发空包弹(没有 弹头)。起义当晚,彼得格勒军事革命委员会发布《关于临时政府被推翻的 通告》称:起义“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 胜利。”1917年11月6日,列宁秘密来到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武装起义。从1917年11月6日夜间到11月7日上午,二十多万革命士兵和
起义工人迅速占领了 彼得格勒的各个战略要地 。7日凌晨1时起义部队占领了 邮政总局。2时攻占了波罗的 海火车站和 尼古拉耶夫 斯基火车站。接着关闭了 政府大楼的 照明电路,电话局切断了 临时政府和司令部的 大部分电话。6时左右,赤卫队员、士兵和 水兵已经占领了 皇宫大桥。除了 宫廷广场和 伊萨基耶夫 斯卡广场地 区,其他 地 区几乎 都掌握在 起义者 的 手里。临时政府克伦斯基坐上美国馆的 汽车仓皇逃跑。10时,革命军事委员会散发了 列宁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宣布临时政府已被推翻,政权已转归苏维埃。但临时政府仍负隅顽抗,2000多名军官和 士官生继续盘踞着 冬宫。1917年11月7日下午5时~6时,2万多名革命士兵和 赤卫队员、9辆军车包围了冬宫。革命军事委员会向 临时政府发出最 后通牒,命令它于 1917年11月7日6时20分缴械投降。8时过 后,革命军事委员会向 临时政府下达了 无条件投降的最 后通牒书,遭到拒绝。晚上九点四十五分,停泊在 涅瓦河上的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开炮,发出了 总攻的 信号。赤卫队员和 革命士兵在 雷鸣般的 “乌拉”声中越过 了街垒,迅猛的 冲向 冬宫,在 冬宫的 楼梯间里和 楼梯上,革命士兵和 工人赤卫队员同士官生展开了 激烈的 白刃战,到1917年11月8日凌晨1917年11月8日1时50分,临时政府的 成员(除克伦斯基逃跑外)全部被擒终于 被攻克。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
结果
当夜,在
攻打冬宫的 隆隆炮声中,全俄罗斯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 斯莫尔尼宫开幕,大会首先通过 了列宁起草的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告临时政府已被推翻,一切权力归苏维埃。1917年11月列宁在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讲话
1917年11月8日,大会通过
了 列宁起草的 《和平法令》和 《土地 法令》。《和 平法令》揭露了 帝国主义掠夺性战争,反映了 广大劳动人民迫切希望和 平的 愿望,建议一切交战国立即进行谈判,缔结不割地 不赔款的 和 约。《土地 法令》法令规定立即废除地 主土地 所 有 制,全部土地 收归国有 ,交给劳动农民使用。最 后,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 世界上第一个工农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无产阶级伟大导师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人民委员会下设各部,执行无产阶级国家的 各种职能。斯大林当选为民族事务人民委员,托洛茨基当选为外交人民委员。列宁彻夜工作,写出了《土地法》。
11月9日清晨大会胜利闭幕,它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成立。
意义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 胜利沉重打击了 帝国主义的 统治,推动了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 发展,鼓舞了 殖民地 半殖民地 人民的 解放斗争。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用社会主义方式改造俄国的道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毛泽东在
1949年写了 一段这样的 论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 们送来了 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 全世界的 也 帮助了中国的 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 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 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 结论。”十月革命也结束了资本主义独占天下的局面,并为之后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评价
积极观点
由于列宁承诺会在
革命后为人民带来和 平,十月革命后,俄国退出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沙皇尼古拉二世在 此次革命后被qj。革命引起了 西方社会极度的 恐慌,并支持俄国的 对抗势力,希望扼杀革命,从而引发战争,托洛茨基说苏维埃的 权力是 由内战建立的 ,事实上俄共的 权力是 在 内战后才建立起来的 。十月革命是
共产主义运动在 人类历史上首次获得的 胜利。第一个宣称为实现了 “无产阶级领导”的 社会主义国家也 因此诞生。马克思主义在 世界上由此获得了更广泛的 影响,传统资本主义世界受到极大的 冲击。也 有 人认为此革命是 曲解了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是
二十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 序幕,触发了 此后各国社会主义运动在 全球范围的 扩张,许多殖民地 或半殖民地 的 解放运动也 因此得到了 更多支持。苏联与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达大半个世纪的 对抗也 从此开始,直至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十月革命第一次成功建立了
社会主义制度的 国家,也 被认为是 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是 人类历史上一次意义重大的 变革。十月革命也 对其他 国家的社会进步(比如 中国)产生了 重大影响,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当天,刘镜人在 致北京外交部的 电报中说:“近俄内争益烈,广义派势力益张,要求操政权,主和 议,并以bd相挟制。政府力弱,镇压为难,恐变在 旦夕。”随着 十月革命对中国影响的 扩大,《新青年》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的 领袖毛泽东曾经评价:“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 们送来了 马克思主义。”“中国无产阶级的 先锋队,在 十月革命以后学了 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了 中国。”消极观点
部分持有
反对观点的 学者对于 十月革命的 理解认为,俄国临时政府实质上是 由俄国社会革命党和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等 社会主义者 为主要成员的 政府,而并非是 一个“资产阶级政府”。十月革命是 布尔什维克以暴力手段打击俄国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制宪民主党等 主要竞争对手,强制驱散由社会主义者 为主的立宪会议,推翻民主制宪、建立布尔什维克党的 一党专政。反对者 还指出“冬宫之夜”并未发生激烈的 武装冲突。[16]后续事件
立宪会议
在
临时政府执政期间,克伦斯基曾多次推迟立宪会议的 召开,为此列宁曾多次猛烈抨击临时政府。在1917年10月25日(1月7日)的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中,新生的苏维埃政府再次宣告:“将保证按时召开立宪会议。”1917年1月12日,举行立宪会议选举,结果获得多数票的 是社会革命党人——40%,布尔什维克只获得约23%的 选票,处于 失败的 状态。尽管如此,立宪会议还是 定于 1917年1月28日召开。但是 ,28日这天,立宪会议没有 召开,人民委员会决议将立宪会议的 开幕时间推至1918年1月5日。28日,立宪民主党人和 右派社会革命党人在 彼得格勒的 塔夫 利达宫前游行,对布尔什维克政府推延立宪会议的 召开表示抗议。人民委员会下令镇压,禁止立宪民主党的 活动,并逮捕该党的 领导人。1917年12月6日,列宁以人民委员会主席的
名义发表了 关于召开立宪会议的 声明:“主要由于 前全俄选举委员会的 过 错,立宪会议的 选举拖延了 下来,加之反革命组织了 立宪会议特别委员会同苏维埃政权建立的 人民委员会对抗,因此到处都在 cs,立宪会议绝不会按照目前组成的 情况召开。人民委员会认为必须声明,农工兵代表苏维埃的 敌人恶意散布的 这些传闻纯属谣言。根据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批准的 人民委员会的 法令,立宪会议的 代表只要有 半数即40名按照规定到达塔夫 利达宫办公室报到,立宪会议即可召开。”同一天,列宁在 起草的《全俄农民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告农民书》中,直接向 农民呼吁:“让每个村庄都从立宪会议中召回那些没有 公开声明和 没有 利用行动证明自己完全承认这些决定的 社会革命党代表或农民苏维埃和农民机关的 代表吧。”实际上,列宁是
寄希望于 各地农村将参加立宪会议的 代表召回去,使到达塔夫 利达宫报到的 代表不足40人。这样就可不召开立宪会议了 。12月1日,列宁在 《关于 立宪会议的提纲》中,明确表示对立宪会议选举结果的 不满意,他 指责:立宪会议的选举结果没有 “正确表达人民的意志”,从而产生了 危机。他 认为解决这一危机只有 两种办法:一是 改选立宪会议的 代表,立宪会议无条件地 承认苏维埃政权;另一是 ,“如 果没有 这些条件,因立宪会议而产生的 危机便只有 用革命手段才能解决。这就是 说,苏维埃政权要采取最 有 力、最 迅速、最 坚决的 革命手段来反对立宪民主党人和 卡列金分子的 反革命势力,而不管他 们用什么口号和 机构(即便是 用立宪会议代表的资格)作掩护。凡试图在 这场斗争中束缚苏维埃政权手脚的 行动都是 帮助反革命的行为”。一月剧变
1918年1月6日,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法令,解散立宪会议。在
会议上,列宁发表了 讲话,他 说解散立宪会议是 “执行了 人民的 意志——人民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他 还将来到准备召开立宪会议的 塔夫 利达宫比喻为是 “好像置身于 死尸和 木乃伊中间”。他 还对布尔什维克党人过 去支持召开立宪会议作出了 如 下解释:“谁要是 说我 们以前拥护过 立宪会议而现在 却把它‘驱散’,那他 就是 没有 一点头脑,只会说一些漂亮的 空话。因为过 去,同沙皇制度和克伦斯基的 共和 国相比较,立宪会议在 我 们看来,要比那些臭名昭彰的政府机关好,但是 ,随着 苏维埃的出现,这种革命的 全民组织当然 无可比拟地 高出世界上的 任何议会。”1月10日召开的 第三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成了苏维埃政权的 “立宪会议”。会议通过
了 《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宣布俄国为“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简称“俄罗斯联邦”,将“工农临时政府”改名为“俄罗斯苏维埃共和 国工农政府”。18日,这次代表大会颁布法令,取消苏维埃政权法律、法令和 决定中一切有 关立宪会议的 内容。但 是 ,迅速结束战争依然 是 新生的 苏维埃政权的 摆脱困境的 惟一出路。一开始,苏维埃政府建议所 有 交战国停战,进行和 平谈判。这时,任代理最 高总司令职务的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杜鹤宁将军受派和 敌军司令部就和 谈问题进行接触。但 杜鹤宁并不承认苏维埃政府的 最 高权威,人民委员会以他 不执行和 德国人立即进行和 谈为由,撤销了 他 的 代总司令职务,任命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克雷连柯为总司令。俄国内战
由于
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中,成立了 以列宁为首的 人民委员会,使俄国再次出现两个“政权”现象。以布尔什维克党为首及工人、士兵为代表的 苏维埃资本家、地 主、军官为代表的临时政府发生了 内战。布尔什维克原本上是 不承认临时政府,将临时政府的 进攻叫做“叛乱”。1918年3月3日,苏俄与
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 约》后,退出了 帝国主义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3月9日,第一批英国陆战队就以履行盟国职责,防止德国舰队入侵为由,在苏俄北方重镇摩尔曼斯克登陆。法美意的 军队也 接踵而来。1918年3月9日协约国开始武装干涉苏俄。8月,协约国军队侵占了
阿尔汉格尔斯克。日本以保护侨民为名于 4月5日出兵占领海参崴。8月,美军也 在 该地 登陆。德国军队则占领波罗的 海沿岸地 区和 乌克兰。这时外国干涉军尚未公开打出颠覆苏维埃政权的旗号,没有 向苏俄中心地 区进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加紧了 武装干涉,于 1919~1920年先后利用高尔察克、邓尼金等 白卫军队组织了 对苏维埃政权的 进攻,均遭失败。1922年10月,外国干涉军全部被逐出苏俄领土。建立国家
1917年11月7日取得了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 伟大胜利,建立了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性质的 政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共和 国成立不久,经过 三年艰苦的 国内战争,粉碎了 14个帝国主义国家的 武装干涉和 地 主资本家的 武装叛乱,保卫了 苏维埃政权。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
当代有关活动
节日
俄罗斯自1991年以来首次以法律的
形式将11月7日确定为十月革命节,纪念1941年11月7日红场阅兵式举行50周年。1917年俄历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列宁领导的 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所 在 地 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苏联时期,11月7日是 传统的 全国性节日。每年的 这一天,苏联都要在 首都莫斯科的 红场举行盛大的 阅兵式,纪念十月革命。1941年11月7日,苏联举行了 最 具历史性的 阅兵式。当时,苏联正处于 卫国战争期间,纳粹德国军队已兵临莫斯科城下,形势非常严峻。为了 鼓舞士气,苏联政府在 红场上举行了 盛大的 阅兵式,纪念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斯大林站在克里姆林宫钟楼下的 列宁墓上检阅苏联红军,并发表了 鼓舞人心的 演说。许多部队从阅兵式现场直接开赴前线。这次红场阅兵显示了
正义之师必定战胜邪恶的 魄力与 信心,极大地 鼓舞了 广大苏联官兵的 斗志和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 决心。莫斯科保卫战以胜利告终,它粉碎了 德军自二战开始以来不可战胜的 神话,也 成为苏联卫国战争的 一个转折点。在1990年的
十月革命节,威武雄壮的 苏联武装力量再次通过 红场——这是 苏联举行的 历史上最 后一次阅兵式。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官方不再庆祝十月革命节,但 这一天仍是 休息日。从1996年起,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将11月7日这一天定为“和 谐和 解日”。2005年6月21日,俄罗斯修订的 联邦法律《俄罗斯军人荣誉日和 纪念日》规定,从2005年起,11月7日重新被当作十月革命节来庆祝,但 这一天首次不再是 休息日。该法律还将11月7日定为“军人荣誉日”。[24]启示
历史问题与理论根源
(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十九、二十世纪重要的
世界历史潮流。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 健康发展一刻也 离不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 指导推动,正如 列宁所 说,没有 革命的 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 运动。 《共产党宣言》发表,使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从空想到科学的 发展,为全世界的 无产者带来希望、指明方向 ,进而推动各国工人运动由零星、自发转向 大规模、有 组织。随着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广泛传播,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 世界各国迅猛展开。[25]到二十世纪末,随着 苏联和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相继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持久的 低潮。这种持久低潮的 出现是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 严重的 失败。它的 形成是 由多方面的 原因决定的 。但 是 ,如此重大的 失败,没有理论指导上的原因,那是说不通的。任何历史事件的 发生,都有 其理论方面的 原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持久低潮的发生,也 有 其理论方面的 根源。(二)这个理论根源,在
于 过 多强调阶级矛盾而忽视民族矛盾,忽视革命过 程中物质利益的 驱动作用,忽视革命只是 在物质利益基础上产生的 一种社会现象。帝国主义国家的 无产阶级与 落后民族的 无产阶级,存在 “长远”的 共同利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但 与 本国资产阶级则有直接的 共同利益:资产阶级进行军事侵略和 经济掠夺的 结果,使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利润,也 使无产阶级获得更多的 就业机会和 更高的 工资待遇。因此,在 帝国主义国家里,无产阶级实际上充当资产阶级“高额利润”的 分赃者 。因为这种“分赃”而滋长机会主义,放松或放弃对本国资产阶级的 阶级斗争,归根结底,就形成恩格斯所 讲的 “资产阶级化的 无产阶级”和 “剥削全世界的 民族"。与 此相对应的 则是 形成受剥削的 民族。所
以,在 实践中“剥削民族”中“资产阶级化的 无产阶级”更多是 根据其直接利益和 民族观念,与本国资产阶级实行联合。而不是 根据实现共产主义的 长远利益和 无产阶级的国际友情,与 受剥削民族的 无产阶级实行联合。这也 是 列宁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 马克思主义政党里“只有 李卜克内西一人代表社会主义,代表无产阶级事业,代表无产阶级革命”的 真正原因——因为德国的 无产阶级实行与 本国资产阶级的 联合。同样的,在 遭受“剥削民族”的 军事侵略和 经济掠夺时,受剥削民族的 无产阶级也 与 本国资产阶级实行联合,以抵御外敌。抗日时期中国各阶级统一战线的 形成,就是 这种情况(抗日时期日本无产阶级大部分在 事实上充当日本资产阶级侵略中国的 附庸)。 所 以,在 世界已经划分成剥削民族和 受剥削民族的 时代——无论在 剥削民族还是 在 受剥削民族,其国内阶级矛盾或因“无产阶级参与 掠夺后的 分赃”而获得缓和 ;或因遭受外来压迫而被搁置—总之是 阶级矛盾普遍降到次要位置被民族矛盾所 取代。所 以就本时代的 现实而言,无产阶级首先是 民族的 无产阶级,其次才是 世界的 无产阶级,民族的 凝聚力远超过 阶级的 凝聚力。无产阶级的 民族性对“全世界无产者 联合起来”的 影响和 冲击,已经构成“全世界无产者 联合起来”—这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战略的 局限。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的 先哲们虽然 很早就有 所 认识,但 始终没有 把它上升到原则的 高度和 理论的 高度,来指导革命实践。因而在 这一问题上始终处于 被动的 境地 。这是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归于低潮的 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所 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持久低潮的 出现是 实践的 失败,也 是 理论的 失败。实践是 检验真理的 重要标准。这一理论失败的 要害,是 没有 把“全世界受剥削民族联合起来”放到与 “全世界无产者 联合起来”一样重要或更加突出的 位置。(三)在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 整个过 程中,帝国主义始终是 无产阶级革命最 大的 敌人和 最 大的 障碍。任何有 利于 战胜和 克服这一障碍的 策略都是 革命的 和 科学的 。要克服这一障碍,没有 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联合是 不可能的。要联合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就不能把尚未发生革命的 被压迫民族的 资产阶级(即统治阶级)推向 帝国主义一边。被压迫民族资产阶级虽然 也 压迫和 剥削本国的 无产阶级,但 他 们与 帝国主义国家的 矛盾决定他们必然 有 民族革命的 要求。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只能在 少数国家和 地 区首先发生,首先发生无产阶级革命的 国家,只有联合大多数被压迫民族资产阶级,才能最 终战胜世界的 帝国主义,完成世界的 无产阶级革命。但 是 ,首先发生无产阶级革命的 国家激烈的国内阶级斗争,正是 在 这一点上帮助帝国主义。他们没注意到只有 对本国资产阶级采取一定的 阶级联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真正联合尚未发生革命的 被压迫民族资产阶级。只有联合被压迫民族中占统治地 位的 资产阶级,才能联合到他 们所 统治的 整个民族。只有 联合大多数的 被压迫民族,才能最 终战胜帝国主义,完成世界的 无产阶级革命。所 以结果是 ,把应该联合的 力量吓跑,还推到帝国主义一面。正是 由于 这一战略性的 错误,才使无产阶级革命在 二战刚过 不久即陷入停止不前的 状态。之所 以出现这种停止不前的 状态,最 根本的一点就是 大量以资产阶级为统治阶级的 被压迫民族投靠帝国主义。所 以,二战后出现的 帝国主义阵营同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阵营的 对峙—本身就是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战略错误的 最严重后果。这种对峙的 第一个产物是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停止不前,第二个产物是 社会主义国家的 无产阶级政党不断改变颜色。苏联崩溃时的 苏共早已不是 无产阶级的苏共,而是 一个质变为资产阶级的 苏共,所 以叶利钦和 戈尔巴乔夫 并不是 消灭苏共的 元凶,他们只是 办理一个终止苏共的 法律手续而已。(四)以美国为首的
帝国主义阵营同以苏联为首的 社会主义阵营对抗[26],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发生变化。首先是 各国资产阶级由于 害怕无产阶级革命而普遍在 其国内采取较大程度的 阶级让步措施,改善本国无产阶级的政治待遇和 生活状况,所 以各国国内的 阶级矛盾均较缓和 。其次是 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对被压迫民族资产阶级采取政治拉拢和 经济援助措施,加强资本主义国家的 团结。这时候的 共产主义领导者 们,则由于 无产阶级革命的 停止不前对革命前途丧失信心,信心丧失导致信仰丧失,信仰丧失使革命队伍发生异化和 质变。于 是 ,无产阶级政党在 不知不觉中变成资产阶级政党。所 以,苏联和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 崩溃是 从各国共产党的 质变开始的 。苏联和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 崩溃,就其实质而言,并不是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 失败,它的 意义不过 是 帮助人们确认共产主义事业已发生多时的 质变。因此从这一点上讲,它对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 影响,积极的 意义无疑是 主要的 。(五)苏联和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 崩溃,是 以苏联十月革命为重要标志的 二十世纪共运高潮的 一个终结,也 是 新的 共运高潮的 开始。随着 苏联和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 崩溃以及资产阶级对共运失败的 庆贺,各国资产阶级曾经长期执行的 阶级缓和 政策会发生变化,帝国主义曾经长期执行的 拉拢被压迫民族资产阶级的 政策也 会发生变化。因此,普遍于 世界各国的 资产阶级与 无产阶级的 阶级矛盾激化,帝国主义国家与 广大被压迫民族的 民族矛盾激化,无论如 何都不可避免。新的 阶级矛盾和 民族矛盾,必会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新高潮准备好一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