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知识,下面是趣元素小编收集整理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概述
李善长(1314年-1390年7月6日),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明朝开国功臣,曾任中书省丞相。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洪武初年李善长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南明弘光政权追谥襄愍 。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善长从小喜爱读书,有智慧和谋略,通晓法家学说,预计事情大多说中,被乡里推为祭酒[1]。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朱元璋经略滁阳(今安徽滁州)时,经丁德兴引荐随之起义,留为掌书记(军政机要秘书)。朱元璋曾问李善长:“天下之乱什么时候才能平定呢?”他
回答说:“秦末战乱之时,汉高祖从普通百姓中崛起。他 生性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胡乱sr,五年成就了 帝王的 基业。现在元朝纲常已经混乱,国家四分五裂。倘若效法汉高祖,天下便可轻易平定!”朱元璋称赞他 言之有 理,此后参预机谋,负责后勤供应,甚得朱元璋信任[2]。朱元璋威名日益显著,诸将前来投靠的
,李善长考察他 们的才能,禀告给朱元璋。李善长又 替朱元璋对投诚者 表达诚挚情意,使他 们能够安心。有 人因为某些事情相互意见不合,产生矛盾,李善长便想方设法从中调解。郭子兴因听信流言而怀疑朱元璋,逐渐剥夺他 的 兵权。又 想从朱元璋身边把李善长夺过 来辅佐自己,李善长坚决谢绝。朱元璋在 和 阳驻军时,亲自率军前去进攻鸡笼山寨,只留少量兵力帮助李善长留守。元军将领得知后,前来偷袭和 阳,李善长设伏打败了 元军,朱元璋认为他 很有本事[3]。随军征战
朱元璋获得巢湖水师后,李善长极力赞成渡江。攻克采石后,朱元璋率军直趋太平,李善长事先写下榜文,严禁士兵违反军纪。攻占太平后,李善长马上张贴榜文,军中秩序井然
。朱元璋为太平兴国翼大元帅时,任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4]。不久随军攻克集庆路。在 将要进攻镇江时,朱元璋担心诸将约束不了部下,便佯装发怒,要惩罚他 们,经李善长力救,此事才得以解决。镇江攻下之后,百姓都不知道有 军队到来[5]。朱元璋为江南行中书省平章,以李善长为参议。当时宋思颜、李梦庚、郭景祥等 都为幕僚,但 军机进退和 赏罚章程多由李善长决定。朱元璋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命李善长兼领府司马,晋升为行省参知政事[6]。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以李善长为右相国。李善长曾请求专卖两淮之盐,设立茶法,都是在
再三斟酌元朝制度、去其弊端之后提出来的 。恢复制钱法,开矿冶铁,制定鱼税,国家财富日益增长,百姓也 不再贫困[7]。吴元年(1367年)九月,朱元璋论平吴之功,封李善长为宣国公、左相国。朱元璋渡江时,经常使用严刑峻法。有 一天,他 对李善长说:“法有 连坐三条,不是 太过 分了 吗?”李善长因此请求除大逆之罪外,全部免去连坐之罪。朱元璋于是 命令他 与 御史中丞刘基等 裁定律令,颁示朝中内外[8]。明朝建国后
朱元璋称帝后,追封自己祖先及册立后妃、太子、诸王,都由李善长担任大礼使。朱元璋设置东宫官属,以李善长兼太子少师,授为银青荣禄大夫
、上柱国,参与 决定国家大政,其他 仍然 如 故。不久,率礼官制定郊社宗庙之礼。李善长请求按照元朝制度,由皇太子兼任中书令,但 未被朱元璋批准[9]。朱元璋巡视开封时,由李善长留守,一切事情李善长都可以不经请示灵活处理。不久,李善长上奏确定六部官制,商议官民丧服及朝贺东宫礼议,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 书。确定天下山川神癨封号,封立诸王,爵赏功臣,事无巨细,朱元璋都委托李善长与 诸儒臣商议执行[10]。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册封功臣,说:“李善长虽无汗马功劳,但
跟随我 多年,供给军粮,功劳很大,应当晋封大国。”于是 授他 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 、左柱国、太师、中书省左丞相,封为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丹书铁券,免除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当时被封公者 ,李善长位居首位,诏书中将他 比作萧何,对他 褒奖备至[11]。李善长外表宽厚温和 ,却为人嫉妒,待人苛刻。参议李饮冰、杨希圣,只是 稍微冒犯了他 的 权威,李善长马上将其罪上奏朱元璋,黜免二人。李善长与 刘基争论法令,以至于 辱骂刘基,刘基内心不安,便请求告老还乡。李善长权势地 位到了 顶点,心里慢慢变得傲慢起来,朱元璋开始对他有 所 反感。洪武四年(1371年),李善长因病辞官归居,朱元璋赐临濠地 若干顷,设置守坟户一百五十家,赐给佃户一千五百家,仪仗士二十家。一年后,李善长病愈,朱元璋便命他 负责修建临濠宫殿,将江南富民十四万人迁徙到濠州耕种,让李善长管理他 们,留在 濠州数年。洪武七年,朱元璋提升李善长之弟李存义为太仆丞,李存义之子李伸、李佑都为群牧所 官[12]。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以临安公主下嫁其子李祺,授为驸马都尉。李家受宠显赫,时人极为羡慕。李祺与
公主结婚一个月后,御史大夫 汪广洋、陈宁上疏说:“李善长恃宠自纵,陛下因病几乎 十日不能上朝,他 不来问候。驸马都尉李祺也 六日不来朝见,召他 至殿前,又 不认罪,这是 对陛下极大的 不敬。”李善长因此获罪,被削年禄一千八百石。不久,朱元璋又 命李善长与曹国公李文忠一起统领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同议军国大事,监督圜丘之工程[13]。获罪身死
胡惟庸早年任宁国知县,因为李善长的
推荐,被擢为太常寺少卿,后升任左丞相,两人因此互相往来。而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之子李佑,又 是 胡惟庸的 侄女婿。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发生,受牵连而处死者 甚多,但 李善长仍然 如 故。此时御史中丞空缺,李善长暂时管理御史台事务,多次向 朱元璋提出建议。洪武十八年(1385年),有 人告发李存义父子实为胡惟庸的 党羽,朱元璋下诏免死,将他 们安置在 崇明,但 李善长没有 表示感谢,朱元璋因而怀恨在 心[14]。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长曾想建造府宅,从信国公汤和
处借卫士三百人,汤和 悄悄告诉朱元璋他 所 听到的 事[15]。四月,应天府有 百姓受株连而被发配到边疆,李善长屡次请求赦免其亲戚丁斌等 。朱元璋大怒,将丁斌治罪。丁斌以前在 胡惟庸家做事,他 供出李存义等 过 去与胡惟庸互相交往的 情况。于 是 朱元璋下令将李存义父子逮捕审讯,他们的 供词牵连到李善长,供词上说:“胡惟庸企图谋反,派李存义暗地 里劝说李善长。李善长惊叱道:‘你 这么说到底为了 什么?你 们一定要慎重,否则九族都要被灭。’不久,又派李善长的 老友杨文裕去劝他 说:‘事成之后,当以淮西之地 封你 为王。’李善长惊骇不已,仍不同意,却又 颇为心动。胡惟庸于是 亲自去劝说李善长,仍然 不同意。过 了 一段时间后,胡惟庸又 派李存义去劝说,李善长叹道:‘我 已经老了 。我 死之后,你 们好自为之。’”[16]有人又
告发李善长说:“将军蓝玉率军出塞,到捕鱼儿海时,俘获胡惟庸私通沙漠使者 封绩,李善长却匿而不报。”于 是 ,御史竞相上奏弹劾李善长。而李善长的 奴仆卢仲谦等 ,也 告发李善长与 胡惟庸之间互相贿赠,经常偷偷私语。证据确凿,说李善长虽是 皇亲国戚,知道有 叛逆阴谋却不揭发检举,而是徘徊观望,心怀两端,大逆不道。当时正好有 人说将要发生星变,会有 灾祸发生,占卜的 结果是 灾祸应当降临在大臣身上。于 是 ,朱元璋便将李善长赐死,将其妻女弟侄等 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17][18]。朱元璋亲自下诏罗列他 们的 罪状,加在狱辞里面,纂成《昭示奸党三录》,布告天下。李善长之子李祺与公主被迁徙至江浦,过 了 一段时间后死去。李祺之子李芳、李茂,因公主之恩未被牵累判罪。李芳任留守中卫指挥,李茂任旗手卫镇抚,但 被取消世袭韩国公的 权利[19]。李善长死后第二年,虞部郎中王国用上书为之辩冤,认为李善长“谋反”的罪名难以成立,他
指出李善长与 朱元璋同心协力,出生入死开国平天下,功居勋臣第一,生得封公,死得封王。他 的 儿子李祺被朱元璋招为驸马,众多的 亲戚也 纷纷拜官封爵。作为一位人臣,他已安享了 万全富贵,其荣誉已臻于 极致,绝不会冒险谋反以图侥幸。再者 来说,倘若有 人说他 要图谋不轨,自立为帝,这一罪名或许还能成立;但现在 竟说他 要襄助胡惟庸谋反,则大谬不然 。李善长与 胡惟庸只是 侄儿、侄女辈的 亲家,而与 朱元璋却是 儿女亲家。不仅两家的 亲疏不可同日而语,而且 ,即使李善长帮助胡惟庸谋反成功,他 至多也 不过 仍是个“勋臣第一”罢了 ,其地 位绝对不会比他 在 朱元璋手下更高。王国用的 这些话说的 句句在 理,连朱元璋也 被驳得哑口无言,不再罪责王国用[20]。崇祯十七年(1644年),朱由崧追谥其为“襄愍”[21]。